电动车发展机遇 电动车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竞争格局分析 环球信息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3-30 17:10:20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短途交通工具会逐渐转向非机动车,并由此带动电动车辆的市场需求的增长,从而导致电动车控制器的消费量持续增长。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时期,大城市继续改造与扩张,中小城镇建设也飞速发展。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国内电动车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


(相关资料图)

电动车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竞争格局分析

电动车就来看主要包括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车控制器也因为不同的车型而有不同的性能和特点。根据国内第三方工商注册服务机构-企查查查询结果显示,截止2021年12月底,国内"存续"和"在业"的企业中业务包含"电动车控制器"的企业有5116家,同比2020年年底的4197家增长919家。

我国电动车市场整体稳定发展,电动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民生交通工具,2021年电动车控制器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22亿元,同比增长6.3%。

由于电动车制造业的门槛低,其中大部分生产厂家的年产量不足10000辆,有30%左右电动车企业是拼装的电动车,有40%左右的电动车企业是贴牌生产的。

电动车生产企业增速迅猛。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统计,全国现在有名有姓的电动车生产企业多达1400多家,现年生产电动车550万辆。由于电动车制造业的门槛低,其中大部分生产厂家的年产量不足10 000辆,有30%左右电动车企业是拼装的电动车,有40%左右的电动车企业是贴牌生产的。在电动车制造企业中,现年淘汰率达8%。有品牌、有规模、有实力,特别是拥有电机、电池、充电器等三大件核心技术的生产企业,将会是电动车生产的有实力的企业。

业内人士预测,全国原4.5亿辆自行车用户中至少有3.5亿的用户将成为电动车的用户。而现在我国电动车替代自行车的替代率仅为3%,部分大城市市区替代率达18%。

电动车市场销量

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推行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以锂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摩托车日渐流行。作为代步工具,电动摩托车方便快捷、出行成本低,同时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并且节能环保,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电动摩托车可满足人们短距离出行以及城乡物流配送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及乡村中需求潜力大,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2020年,我国电动摩托车销量为229.54万辆,2021年增长至394.28万辆;2020年我国三轮摩托车销量约为222.3万辆,2021年增长至234.01万辆,2020年我国电动三轮摩托车销量为65.38万辆,2021年增长至78.88万辆。

电动车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新国标”实施后电动两轮车马太效应凸显,行业在“狂飙”式发展的同时,同质化的问题始终萦绕。电动两轮车企业只能靠红利优势、规模优势和产品结构的配置,来拉动销售和利润。要让产业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还需要在核心技术方面持续发力。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电动两轮车总销量达到6007万辆,同比增长20.7%,连续几年实现逆势增长。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已达到4亿辆。电动两轮车因适用于中短距离通勤代步,同时具备省钱、操作方便、价格适中等特点而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

目前电动两轮车市场的价格竞争较为激烈,同时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也比较严重。据了解,雅迪的价位主要分布在一千多元到七八千元不等,爱玛多集中在一千多元到四千元多元区间,小牛最高价为七千多元,而主打智能的九号电动车的最高价位可以达到万元以上。

电动车发展机遇

随着“碳中和”“碳达峰”成为各界关注焦点,绿色出行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环保热点。如今绿色出行成为大势所趋,短途出行选择上,人们也愈发青睐以两轮电动车为代表的低碳出行交通工具。而随着两轮电动车“新国标”的深化落地,两轮电动车的替换需求大增,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电动车行业报告对中国电动车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还重点分析了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格局,并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

本报告同时揭示了电动车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政府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未来,电动车行业发展前景如何?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请点击《2023-2028年国内电动车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rexu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邮箱 : 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