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卢鸿一《嵩山草堂十志图》的画法及其艺术特征
【资料图】
卢鸿一 弃官归隐中岳 嵩山长达四十多年,他不仅在中岳嵩山东麓营建"卢鸿草堂"号"宁极",并聚徒至500人布道讲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嵩山草堂十志十首》骚体诗,更为重要的是善画山水的卢鸿一把草堂周围的山水美景绘就了一幅流芳千古的《嵩山草堂十志图》,描绘了诗 意嵩山的自然风景和自己惬意的隐逸生活,写其居处景物,并作十体书题诗其上,属书、诗、画三栖绝美之作。他所作《嵩山草堂十志图》又名《嵩山草堂图》《草堂十志图》气韵高古,写平远山水之趣,传宁极神品之气,具有清高、秀润、纯静的艺术境界,富于潜思、含蓄、悠闲的人文情怀。
卢鸿 一隐居嵩山潜心研习山水画,放弃都市生活,放弃官爵,皇家封赏,完全把自己融入嵩山一草一木,山川河流之中,因此他的山水画语言十分丰富。我们很难知道他画了多少画,从他留下来的《嵩山草堂十字图》分析,他的山水画已经十分成熟。他也是在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开创了规模化教学模式的画家,突破了一对一的传统师徒式教学 。在这样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学习,互为促进,共同提高的背景下,他的山水画才会达到唐朝时期的一个高峰。
卢鸿 一的《嵩山草堂十志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墨笔, 纵29.4 .四厘米,横60 0厘米,引首30x79.9 厘米,前隔水(绫)30x10厘米,后隔水(绫)30x10厘米,拖尾30x172.1厘米,共有十开画面,每图之前以各体小楷题写诗文以咏其志,称为 "草堂十志诗 "。草堂十景依次为草堂、倒景台、樾馆、枕烟庭、云锦淙、期仙磴、涤烦矶、幂翠庭、洞元室、金碧潭,卷末有清乾隆题识,五代杨凝式、南宋周必大、清高士奇题跋。
卢鸿《嵩山草堂十志图》十景以卢鸿生前所居嵩山草堂为主题,描绘了十个人物在山水中清修的画面。接下来重点以《十志图》中的第一景为 "草堂 "为例,结合 "卢鸿草堂"旧址实际,窥见《嵩山草堂十志图》所展现的绘画艺术特征。
此图画面正中绘一 "草堂 ",面阔三间,下为木柱,上为厚草搭三阶屋顶,中脊凸起以分枝木叉装饰在山脊顶端,朴实美观。中门左右画十格窗,下为垒实的墙。中间无门,额上卷一帘,两窗上各卷一小帘。屋堂内并无桌、椅、空间不大,通有一铺,正中画一高士盘膝静坐独思,左手举一卷书,右侧身傍有一捆书卷。面前置一类似青铜器的物件,内有一长柄的勺。草堂门口画有大小石块,垒砌一周。有趣的是在 "草堂 "右侧,画一园顶棚屋,门上一窗两孔,下为一分为二的斜条木栏门,并有十字方格绳装饰,词中曰 "药房 "。在药房的外面及后面,为手植的药莆乱石以围。 屋外枯林森森然,间以杂草灌木,将草堂阴翳其下,庭外有鸣泉流水环绕。整个画面主题突出,布局严密,静物复杂,自然舒适,可谓理想的田园小景。
卢鸿《嵩山草堂十志图》继 "草堂"之后,依次为 " 倒景台" ,其正中高峰耸立,高士登临其上,杖策远眺,远处有仙山楼阁,山间草木繁盛,姿态婆娑。
" 樾馆" 图中被水面包围的溪岸之上,各类树木团聚合围,树头茂密的枝叶如同穹庐,将一草亭阴翳其下,亭中一人手执经书。
" 枕烟庭" 主景与" 倒景台" 类似,楼阁不存,只见烟波浩荡,如同白练,索腰山间。溪涧奔流,由远及近。
" 云锦淙" 一鸣泉由左上角山涧冲奔而出,于石丛当中左冲右突,攒成一股激流,高士倚岩侧卧,似闻雷鸣喧壑。
" 期仙磴" 是十图中唯一未见人物之景,树木耸立,有参天之势,山中石台倾斜危立,似非人所能到达。台下草木繁茂,如同蒲团。
" 涤烦矶" 与" 云锦淙" 相似,飞流攒激,分作两股,穿于石丛当中。山石形态多变,有平台,有危石,有岩穴。高士挥弦鸣琴于石上。
" 幂翠庭" 类同" 樾馆" ,树石合围的空地之上两人似为知音。
" 洞元室" 中两人于山石的岩穴之中,因岩作室,旁置经书,相对坐而论道。
" 金碧潭" 山上流泉于画面当中汇聚成一水潭,清流潺潺,碧波荡漾,水边高士倚树而坐。
纵观此卷,可窥见此卷所展现的嵩山山水树石等自然地理地质地貌与中国早期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及其价值。
首先关于树木花草的画法。此卷中的树木不仅表现了嵩山固有的槐、榆、椿、楝、柳、松、柏、 栗等树种以及 草类有茅草、水草、兰草、长颈草、锯凿草、团草和草坪等。而且仅写小丛林 ,不画主树。每一丛自俱远近,而远者更有一部分隐现于近者之后。每一图不止丛树,常有三三两两,虽各有位置,而其意若断若连,可以想见当时的草堂饶有林木之胜,主人是一片接着一片去欣赏的。不仅如此,数丛之中,仍分宾主、远近,说明了画家已有层次感。 在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 在《嵩山草堂十志图》第六景" 期仙磴" 中,在密林之间的石隙中生长着两株不太高的南方芭蕉树。实地为北方之山,当前从未见到有此类植物。一千多年前,此地是否也有如今南方之气候特点适于芭蕉之生长?并且是在没有土壤的石头上生长,令人费解。
其次关于岩石的画法。嵩山有 36亿年的历史,被称为 " 万山之祖"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保留了丰富的地质遗迹,先后经历了" 嵩阳运动"" 中岳运动"" 少林运动" 等全球性地壳变化形成的不整合界面明显清晰,五代(七代)同堂地层层序保留完整,被地学界称之为天然的世界地质博物馆。位于嵩山卢崖瀑布景区的"卢鸿草堂"旧址周围的岩石均为元古代时期形成的发育完整的石英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此卷所表现的山石画法均无苔点,仅于石面、石隙、坡脚、水边点缀蒲公英、凤尾草等。因此山石皴法,笔笔交待清楚,不像后来石法须借苔点助长山石的姿态、气势,甚至掩盖皴法的毛病。皴法兼用雨点和小斧劈,它们结合主要轮廓线条,展示了嵩山岩石起伏回环的特征,颇有生动之致。
其三 ,上述丛林,均用夹叶,远山背后小树数层,则用点叶,无根枝,愈远墨色愈淡。十图之中,在结构上,金碧潭、云锦淙、涤烦矶为一型,倒景台、枕烟廷为一型,丘壑好,笔墨熟。而枕烟廷,山川云树,卢鸿一人倚杖远眺,描绘出高士卢鸿没入自然、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卢鸿一《嵩山 草堂十字图》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写生为主,因为唐朝以前很少有山水画的临摹范本出现。所以卢鸿一的作品,是师法自然,师法自心之作,作品基本上都是是对景写生创作。如金碧潭、涤烦机、枕烟廷等这些景物至今尚在,而且画面与实景相对应。他的线条粗细浓淡,方圆转折,很符合山水画的语言特征和地形地貌特征。
二是画面首次出现了大量的皴法,点皴、线皴、小斧劈皴、解索皴的早期迹象。画面虽然都小景,但有明显的散点透视、积墨、淡墨染等方法的出现,加强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度。
三是他把天人合一,物我交融,无为而为,清雅脱俗的道家思想融入了山水画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这种思想情怀,影响了中国山水画一千多年发展历史。他把个人情怀、个性、人性与嵩山自然风貌和道家思想融为一体,这与他深处道家圣地的中岳嵩山有着密切的关系。卢鸿一身处道家活动中心,耳濡目染,必然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使道家思想的融入了他的山水画《嵩山 草堂十字图》创作之中,结果使《嵩山 草堂十字图》山水画出现了一个新高度,开创了山水画的新视野,新格局,新面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宣和画谱》卷十《山水一》中载: "(卢鸿 一)颇喜写山水平远之趣,非泉石膏盲,烟霞痼疾,得之心,应之手,末足以造此。画《草堂图》,世传以比王维《辋川草堂》,盖是所赐一邱之壑,自已足了此生,今见之笔,乃其志也。今御府所藏三:窠石图一松林会真图一草堂图一。 "卢鸿 一作为唐代著名的书画家,几乎历代书画文献对其事迹与作品都有记载。《唐才子传》说卢鸿: "善八分书,工诗,兼画山水树石 "。《历代名画记》卷九提到卢鸿说 : " 卢鸿,一名浩然,高士也。工八分书,喜画山水树石,隐于嵩山。" 《图绘宝鉴》云卢鸿一 隐" 嵩、少间"" 颇喜写山水平远之趣" 。而《书史会要》则提及卢鸿一 "工八分书 "。
四、卢鸿一《嵩山草堂十字图》中精美的小楷题记、题跋与钦印
卢鸿一学问渊博,不仅善于描绘山、水、石、树,造意清气袭人,得平远之趣,同时又精通籀、篆、楷、隶多种书法。卢鸿《嵩山草堂十志图》中每幅画作右上方,均有以物喻人、 讴歌自然、赞美自己隐逸生活的卢鸿《嵩山十志十首》各景名的骚体诗作,其或仿虞、或仿褚、或仿颜的小楷题记等各种唐代楷书风格,颇为精彩,每景各题一段皆采用左图右书的形式,左面作图描绘每处景致,右面题志,体现了卢鸿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高超境界,更具《嵩山草堂十志图》中卢鸿"高隐"之士的精神内涵。除了写对应景致之来历与功用,还作有诗咏以言其志,无不神形兼备,耐人品味,是研究宋以前小楷笔法之珍贵资料,可谓诗、书、画、印四绝。目前应该说,台北卢鸿一的《嵩山草堂十志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次出现鲜明的诗画合璧形式的画作。
纵览 《嵩山草堂 十志图》画面上的题跋,尤以乾隆题跋最多。乾隆是个旷世奇才,自称 "十全老人 ",笔墨风流。治国的本领撇开不谈,仅就收藏书画题跋方面的成就,足以让后人真心诚意地为他竖大拇指。据历史资料记载,他那时清宫收藏的文物不下上万件,其中晋唐宋元的书画二千来件,明代的书画二千来件。只要不带偏见、不追风,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下乾隆在 《嵩山草堂 十志图》画面上的题跋诗,你会感觉到他那渊博的学识、深谙书画的修养以及他那洒脱无拘的胸襟。
卷首有清乾隆七绝四首;
其一: "十体书成十志图,郑虔三绝那称孤,沦桑显晦千年阅,丁甲呵持有是乎 "。
其二: "扬(杨)周跋语识清河,张洽临摹注足多,师表人伦自有在,宁因书画办如何 "。
其三: "山为宅便草为堂,肥琢千秋姓氏香,机士俗人屡争较,先生者固未能忘 "。
其四 "闻说终南捷径通,伊人隐避乃于嵩,江村题慕卢家事,前后之间同不同 "。
并题识: "按高士奇跋有‘尚怀高世之踪,益动故国之念’ 语,意在慕卢。然考卢藏用初隐居于终南山寻,应征避,及登朝,场事权贵,趑趄奢靡,时人诋为终南捷径。卢鸿则隐于嵩山,征拜不受,营草堂山中以终老,二人志行不可同日而语。若士奇附势通贿,有能以义命自安,只可同于前之藏用,而不能同后之鸿。且其自署为藏用老人,也有不期而同者,因借卢家事讥之。丙申仲春上浣御题并识。 "
此题诗及识语,讥刺高士奇与唐武后时趋附权贵的卢藏用相似,并赞颂卢鸿的志行高洁。
卷内每幅图景上部,皆有清代乾隆小楷御题七绝诗书一首颂之。
其 "草堂"诗为:朴屋茨茅避燥湿,蘼芜薜荔递芳馨,童颜坐者手一卷,知是黄庭内外经。
"倒景台"为:太室崇隆走南麓,杰峰倒景耸成台,幽人独立云霞表,不为听呼万岁来。
"樾馆"为:一笠孤亭四柱虚,蒙笼嘉樾緑云如,既称素履相忘世,何较区区荡者居。
"枕烟廷"为:秀起高峰迥枕烟,振衣千仞意超然,身藏自足居上概,诚感那须羡散仙(反图中词意)。
"云锦漴"为:独坐厜俯峡流,目谋云锦乐天休。悠然辞不泛然受,捷径常嗤藏用俦。
"期仙磴"为:入云丛樾鎻嵚嵜,谒帝升天定不疑,漫说无端儒者毁,既仙何用更期为。
"涤烦矶"为:左右流泉中屿平,携琴不操膝前横,到斯应絶一切想,试问烦从何处生。
"羃翠庭"为:连林迭翠堪为幕,天地之间寄一身,离世自应成独往,不知对坐又何人。
"洞元室"为:辞征入殿偶为之,石室洞元应不离,大聚门徒至五百,真逃名亦岂如斯。
"金碧潭"为:能书能画两超尘,传得嵩山十志真,未必后来无继者,山庄津逮有公麟。
卷内紧接最后一幅 "金碧潭"图景后,观览品赏此图意犹未尽的清代乾隆又有《再题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记,即:
此卷画法极工整而不板滞,极繁密而不冗杂,用笔极细而时露苍浑,着墨极浓,而自有浅深,可谓尽画家之能事。字则各体具备,遒峻不羣,超然有尘外致。向遂称为卢鸿真迹。第通卷无浩然款识,岂肥遯者流逸其躅,并欲逸其名耶?而其名之仅存,则由于杨凝式、周必大二跋。然开元至今千有余年,旧迹流传,已属不易。《石渠宝笈》所弆周昉美人调鹦鹉图,韩幹画照夜白,皆较旧于此,此乃纸墨完好如常,谓为必出浩然之手,其然,岂其然乎!因谛视其画法,与李公麟山庄图絶相似,是卷纵或仿作,亦非公麟不能。夫龙眠真迹,已不多觏。即非真卢,而得真李,亦不啻买王得羊矣。又何必复计其名之逸与否耶?故于再题十志之末附及之。丙申夏月上游御题并识 (《乾隆御制鉴赏名画题诗录》四集卷四十二有载)。
乾隆认为此卷非卢鸿一原作。以为同是唐代的周昉和韩斡的画迹都比此卷陈旧,并认为与宋代李公麟《山庄园》绝似,因而认为是李的仿作。
图卷乾隆图跋之后,为五代大书法家杨凝式的《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此跋为:
右览前晋昌书记左郎中家旧传卢浩然隐君嵩山十志。卢本名鸿,高士也。能八分书,善制山水树石。隐于嵩山,唐开元初征拜谏议大夫,不受。此画可珍重也。丁未岁前七月十八日,老少传弘农人题。
杨凝式 的《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无论从用笔、结构上,还是章法、墨法等方面,具有笔力沉、旷达有度、开张雄浑、沉着质朴等特点,精美绝伦,被后人誉为" 嵩山帖" 。清刘熙载《书概》云: "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七月,一直靠装疯卖傻、大隐隐于庙堂的" 隐士" 杨凝式,在前晋昌书记左郎中家看到这幅画,很是喜爱,为其题跋。杨凝式草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为纸本、行书, 与卢鸿一《嵩山草堂十志图》手卷连为一体,今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代名帖数不胜数,为何五代杨凝式的《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如此显赫,让我们先看看这一古代历史名帖的艺术特点:
其一是技法超群。笔法、结构、章法有着非常高超的艺术技巧,在黑白、疏密、长短、粗细、收放、俯仰之间极尽变化又独具风采。
其二是情感真挚、风格鲜明。书写的心情与风格相得益彰,书风与人品息息相关。如果说《兰亭序》体现的是王羲之的悠闲逸气,那么《祭侄文稿 》体现颜真卿的悲情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体现的是杨凝式心境的豁达激动。
其三是书写者品行高尚,德才兼备。杨凝式入朝为官,为人正直,高风亮节。古人谓 "见字如人 ""书品即人品 "的审美趣味。
杨凝式的《卢鸿嵩山草堂十志图跋》受颜真卿、怀素等人影响较大,后上溯魏晋,得其 "二 王 "神韵 ,形成自己多变的风格,自由抒写性灵,开创了有宋一代尚意书风,使其互为添彩,各有其美,相得益彰。这就是自五代以来历代书法家竞相临摹杨凝式《嵩山草堂十志图跋》(即 "嵩山帖")的主要原因了。所以在欣赏杨凝式《草堂十志图跋》时,如果与卢鸿一的《卢鸿嵩山草堂十志图》和《草堂十志》骚体诗联系起来,更能使读者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杨凝式《嵩山草堂十志图跋》继后有南宋周必大跋:
右薌林向氏所藏盧浩然草堂圖。後有老少傅弘農人題識。不著姓氏。而記爵里。不列紀年。而述甲子。且繫之以時月。而用凝式之章。伯虎來為廬陵郡幕。相過款曲。求為訂之。蓋當石晉開運之四年。漢祖起於太原。復稱天福。是歲七月置閏。其所書丁未前七月者是矣。唐之六臣傳。一曰楊涉。附載其子凝涉(點去)式。早有證羊之直。而不能自安於義命。歷事梁唐晉漢周。晚以太子太保致其政。抑豈當晉漢之際。官尚少傅耶。且楊姓之望出於弘農。即以凝式為文。其為斯人。夫復何疑。此畫歷歲既久。是題也。上溯開運。下逮本朝之淳熙。凡閱五丁未。至於今。三百有餘年。其間經履世變。不為不多。是可尚也已。因考其顛末。以識其卷尾而歸之。慶元己未(西元一一九九年)春二月上日平園老叟周必大書。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祖籍郑州管城人,是南宋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庐陵四忠 "之一。周必大从政四十五年,以宰相之尊主盟文坛,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名家交游频繁。他初学黄庭坚,追摹欧阳修,在南宋中叶的词臣中居于领袖地位。此跋以纪军、官街、郡望考证了 "老少傅弘农人 "即为杨凝式无疑。
拖尾张孝思题跋:壬午夏六月嬾逸張孝思識。丙戌冬十月既望。昆山王同祖觀。嘉靖乙酉八月廿七日。鄞陳沂鑒賞。
此卷最后为清代康熙朝高士奇题跋诗二则:
清高士奇跋:
神髻在水不入葓,仙禽在野不受笼。达人泥士视轩冕,林峦划迹偕洪蒙。嵩山徵君巢许纵,高柯百尺龙门桐。召拜谏官卧不起,草堂僻径临葱茏。岩姿壑籁有神会,自写不假丹青工。墨痕迥出浓淡外,绝境直与虚无通。手书十志字健劲,藤棱韭叶纷相蒙。在昔右丞妙诗画,辋川旧本留清风。徵君绝艺也兼擅,口(缺一字)田少室将无同。弘农好古惬真赏,跋尾小印蟠丝红。笔法独开元桔派,胚浑坡老兼涪翁。开运下迄淳熙代,五阅丁未云流空。神物不随陵谷变,以之嗟感益国公。庆远到今复几世?暗中呵护烦苍穹。黯然之光久愈大。何啻宝玉摇晴虹。我在修门昔曾见,爱此叠硪藏玲珑。归田五戢亲抱瓮,拓湖拓地芟蒿蓬。石廊洞户颜幽雅,十指愧未娴鼓烘。重来那免猿鹤怨,故因青碧辜芳丛。云烟一卷快入手,槐根欹枕游高嵩。
余向在京师,见卢徵君此卷,宇法道紧。其画岩壑幽邃,树木古都,非唐人不办。五代杨少师、宋周益公皆有题识,二十年来时劳梦想。归田后得冯氏旧圃于平湖之北。翠竹苍柯,清流环币,也既足以怡老矣。甲戍秋,蒙召再入金门,仍于京师得之。乙亥长夏,退食闭门,时一卧游。尚环高世之踪,益动故园之念,因为长句。今年请养南归。岁暮兀坐"简静斋",偶辰此图,因书旧作于卷尾,时康熙丁丑嘉平廿六日,江村藏用老人高士奇题并书。
高士奇,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清代官员、史学家。高士奇是清朝康熙皇帝的近臣,一生效忠于康熙帝,同时也是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他平生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高士奇作了歌行体长诗,还记叙了他自己的行踪和二十年来与此画的因缘,并认为字与画皆 "非唐人不办 ",当属卢鸿真迹云云。
卢鸿一的《嵩山草堂十志图》在唐及五代就受到相当高的评价 ,从宋代至金、元、明、清千余年来,得以宫廷或达官贵人珍藏,一些文人还得以目睹其真迹,并在鉴赏之余题跋其上或作以歌咏或钤印。卢鸿一《嵩山草堂十志图》,历经数代,其画、诗、书、跋、识、印皆全,实属罕见。乾隆喜欢在自己收藏的或过目的文物书画上题诗盖章,后人称之为 " 题跋达人"" 点赞狂魔" 。就此卷乾隆的题诗题跋来看,十副作品上端均留有乾隆皇帝的诗作题跋,绝对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嵩山草堂十志图》布满的印章来看,多是乾隆的印章。乾隆时期,只要是盖收藏印,他就一律按古代圣君的习惯----八玺全用。这八玺为:椭圆朱文的 "乾隆御览之宝 ";正圆白文的 "乾隆鉴赏 ";长方朱文的 "三希堂精鉴玺 ";方型白文的 "宜子孙 ";长方朱文的 "石渠宝笈 ";圆朱文的 "石渠定鉴 ";方形白文的 "宝笈重编 ";方形朱文的 "石渠继鉴 ""乾隆御览之宝 "等。
此图从首至末钤有印章300余枚,主要有: 神品、天子古希、重华宫鉴藏宝、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石渠定鑑、寶笈重編、太上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壽、八徵耄念之寶、體仁、章志尊仁、保泰、得象外意、會心不遠、含經味道、寓意于物、漱芳潤、靜中觀造化、筆華春雨、卍有同春、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鑑璽、彝齋、真賞齋圖書印、崔深之印、崔氏靜伯、深、左氏、張覲宸、袁與之、與之父、神奇、子京父印、項墨林鑒賞章、項子京家珍藏、華雪齋、檇李項氏士家寶玩、項氏子京、墨林山人、項元汴印、墨林項季子章、墨林、子孫永寶、項叔子、子京、子京珍祕、逸民、退密、桃花源裡人家、項墨林鑑賞法書名畫、物外玄賞、鴛鴦湖長、田疇耕耨、項元汴氏審定真蹟、墨林祕玩、項墨林父祕笈之印、南華仙史、博雅堂寶玩印、木雞、子孫永保、野處、會心處、墨林外史、墨林嬾叟、墨林堂、平生真賞、寄傲、沮溺之儔、子京所藏、惟心淨土、墨林子、忠孝之家、宮保、張孝思賞鑑印、則之、張孝思、張則之、則之父、苑西、北墅、士奇、高澹人、竹窗、簡靜齋、獨旦翁、真知此中之妙、江邨祕藏、高詹事、高士奇、澹人、高士奇圖書記、出則參乘入必御前、士奇圖書、日講起居注官、藏用老人、紉蘭珍賞等。
卢鸿一《嵩山草堂十志图》从卷首至卷尾三百余枚繁密的图章,给此卷画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以上这些为千余年来的流传与收藏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弥足珍贵的古代印章艺术之研究价值。如果您拥有《嵩山草堂十志图》高仿复制品,不管是珍藏于书房彰显古色古香的文化底蕴,还是用来临摹,借以无限接近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徜徉于古代名画的海洋,俯仰之间,望而生叹,如与古人会晤而精神漫游,自有天地无穷之乐,都是您的不二之选。
(待续)
(作者系河南登封人,嵩山文化学者,中国少林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rexun.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