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社区干部同搬迁群众在“百姓故事会”上亲切交谈。 资料图
“以前的家离镇上很远,孩子上学要走两个来小时,老人看病也很困难,日子过得太难了!”2018年,付群修一家从贵州省黔西市素朴镇和平村搬迁到黔西市锦绣花都安置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念及过往,至今她仍会感叹曾经生活的不易。
【资料图】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耕地细碎等问题,曾长期困扰黔西市的不少村庄。为彻底改善村民的生活,帮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近年来,黔西市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截至今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人员达到5968户26485人,目前,安置区群众基本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锦绣花都作为黔西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的好经验、好做法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近日,记者深入锦绣社区一探究竟。
社区治理为村民提供幸福之家
漂亮的洋房、宽敞整洁的街道,在安置点旁边的广场上,不少群众列队成行,在有节奏的旋律下舞动身姿……这些都是锦绣花都安置点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我们一家三口住上了60平方米的房子,没花一分钱,家具、水电等配套设施都是政府给我们准备好的!”正在跳广场舞的社区群众倪代会告诉记者。
倪代会是2018年最早一批搬到锦绣社区的村民。说起家里的老房子,她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几张村子里的旧照——只见老房子破旧阴暗,门前的村道凹凸不平且堆满垃圾杂物,别说汽车开不进来,骑车进村都不容易。
“真是到了不搬不行的地步了。”倪代会说。
锦绣花都安置点于2018年4月建成,目前有房屋69栋,共计4440套住宅,现有居民17902人。他们全都来自黔西市的24个乡镇,271个偏远山村。
“易地搬迁就是为了改善群众生活,这里的标准是人均20平方米,最小住房面积40平方米,最大住房面积120平方米。”锦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江告诉记者,为了满足孩子上学、就医等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社区周边还建设了两所学校和一个配备基本医疗功能的卫生服务中心。
针对社区老人多、留守儿童多的实际,记者发现,社区的老人和小孩几乎每人手腕上都佩戴着一个智能手环。“对于特殊群体,街道社区采取给他们佩戴智能手环的方式,随时掌握他们的行动轨迹,如有紧急情况就可以随时处理并联系家属。”锦绣街道网格员何明刚介绍。据了解,这些智能手环可以实时监测身体状态,数据直接同步到社区的5G智慧平台上。
与此同时,社区实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治理模式,形成“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组织架构。目前,锦绣街道共配置网格员50人,均由街道干部担任;4044户易地搬迁群众每12户配置一个联户长。网格员和联户长“隔三差五”就要到包保片区的群众家里走访,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和需要。
“我包保的2栋楼共4个单元96户,每天我都要花上近3个小时逐户走访。”何明刚告诉记者。
社区群众遇到任何问题,除了可以向网格员和联户长反映,也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联系社区干部。“易地搬迁安置点185个单元门口全部张贴‘微诉求’二维码,大家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将诉求同步报送到平台和干部手机APP上面。”杨江说,社区所有干部都要下载智慧社区手机APP,做到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还能够通过后台及时掌握整个诉求的处理情况。
“2023年来,街道共计服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755人次,帮助申请临时救助161户710人,落实救助资金38.93万元。”杨江介绍。
技能培训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安居离不开就业。
在锦绣街道附近开设的“数据线制作工作站”里,记者看到社区居民李莹正在网线加工室里缠绕网线。“每件能挣2元左右,根据工作量发工资,由于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我现在每个月的收入大概在2000元左右,维持基本生活够用了。”2018年从黔西市素朴镇搬到锦绣花都的李莹说。
“素朴素朴,吃水当吃肉,男人不在家,女人坐起哭。”李莹有些自嘲地讲起原来的生活,以前因为穷,村里男人大都外出务工,只有女人在家操持家务,遇事干着急。
为此,锦绣街道通过工作站的形式,先后引进锡箔纸厂、数据线厂和电圈厂等,解决搬迁村民的就业问题。这些工作上手容易,干活也不是很累,每天工作几小时,一个月也能赚上一二千元,足以维系普通家庭的日常开销。
当然,有些群众如果想多挣钱,想要做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也可以到锦绣街道就业服务中心进行培训。就业服务中心是街道为社区群众进行特定技能培训的机构。“今年初到现在就业培训已经办了五期,总共培训200多人,培训项目包括缝纫、家政、养老服务和中式面点等。”杨江说,“我们都是根据群众需求来安排培训科目。”
培训的目的是让搬迁群众掌握一技之能,让他们今后就业更有保障。“培训班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办,每期大约有30%达成签约意向,开班至今,总就业率达70%。”锦绣街道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桂敏告诉记者,“培训合格后会颁发市场上认可的合格证,凭证完全可以找到相应工作。”
截至2022年底,锦绣街道累计培训易地搬迁群众2378人次,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到473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66个,更有85位搬迁群众选择自主创业,整个社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户均1人以上就业。
“接下来,我们还要开设电工和美容等方面的培训班,进一步拓展群众就业门路。”桂敏告诉记者。
以文化人丰富群众社区生活
夯实了“经济基础”,锦绣社区同样注重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在锦绣社区的“感恩故事屋”里,前两天“百姓故事会”的场地还没来得及收拾,几十张桌椅板凳依然摆放得整整齐齐,足见当时的热闹场景。
记者留意到,故事屋的墙面四周贴满了搬迁群众亲笔写的感恩信。“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原来不会跳舞,通过在社区文化站工作学会了跳舞,现在每天晚上我都和社区里的姐妹们一起跳舞。”这是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站工作的付群修写的。
从偏僻、落后的农村搬到热闹的县城之初,不少群众对“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的转变很不适应。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融入新环境,社区干部没少花心思。
为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锦绣社区专门打造了锦绣花都乡愁馆、感恩故事屋,将搬迁群众传统的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生产生活工具等物件一一展示出来,并通过“摆龙门阵、话感恩情”的方式,既可以回忆往事,又能够留住乡愁。付群修如今已经养成了习惯,一有空闲就会来乡愁馆走走看看,每每看到这些村里的老物件,她都深有感触:“镰刀、斗笠、风簸、筛子、背篼这些老物件,让我回想起以前的生活,这种感觉很好。”
“百姓故事会”也是锦绣社区打造的一个极富创意的活动:以群众自身为主角,亲口讲述搬迁以来生活的变化。付群修、张海都是“百姓故事会”的讲述者和老听众,他们在这里总有说不完的话。
“曾经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啊!这些照片上的生活都亲身经历过,就是我过去生活的缩影。通过大家分享的故事,我非常感恩党给了我们新生活,找到了努力奋斗的方向。”张海告诉记者,“故事会”可以让大家互相鼓励、增加了解,让大家增强凝聚力,共同建设美丽新社区。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rexun.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396 029 142 @qq.com